法規重點總覽
-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5條與第36條,環境部於7月1日發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下稱本辦法),並於8月15日正式施行,為俗稱的國內碳權交易管理辦法。
- 本辦法共38條,規範減量額度(碳權)從持有、交易或拍賣、成交、移轉,到使用註銷的全生命週期。
- 交易平台與業務:環境部唯一委託台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辦理國內減量額度的交易、拍賣及手續費收取,建置公開、透明的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 交易機制:明定三大買賣方式—定價交易、協議交易、拍賣,讓價格回歸市場機制形成;預計最快於9月底可在碳交所看到首筆國內碳權交易。
- 資格限制:買方、賣方皆有限制,不開放個人參與。買方為依法需繳交碳費、環評增量抵換等用途之事業單位;賣方為依規定執行並取得核發之減量額度之事業或專案。
- 額度單位與追溯:減量額度以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且每單位均有可辨識其種類、專案類型與監測期間等資訊之編碼,以確保全程可追溯。
- 帳戶與資訊揭露:首次參與交易或拍賣的事業,須經同意開立「額度帳戶」與「買賣帳戶」,並依規定格式將必要資料上傳至指定資訊平台(環境部指定、亦稱環保署碳權交易平台)以利審查與揭露。
- 移轉限制:國內碳權交易完成後,額度原則上「限移轉一次」,再移轉須依規定辦理,以降低重複交易風險並提升環境完整性。
- 政策銜接:為鼓勵多元減量,環境部已於10月12日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未來將以「碳費+自願減量交易」穩健推動台灣碳定價。
三大交易方式與價格形成
本辦法建立定價交易、協議交易與拍賣三種買賣機制,讓不同性質的額度能依企業策略與市場供需找到合適的成交模式,形塑更具效率與透明的台灣碳權價格。
三大交易方式比較表
項目 | 定價交易 | 協議交易 | 拍賣 |
---|---|---|---|
價格形成 | 由賣方預先掛牌定價 | 買賣雙方協商議價 | 由出價競標決定 |
適用情境 | 標準化額度、希望快速撮合 | 大量或特定品質額度、策略性交易 | 市場價格發現、釋出稀缺額度 |
流動性 | 高(視掛牌量) | 視對手方需求 | 視市場參與度 |
透明度 | 高(掛牌資訊公開) | 中(議約條件可揭露重點) | 高(競價結果揭露) |
成交效率 | 中~高 | 中(需協商時間) | 事件型、批次成交 |
價格波動 | 較穩定 | 視議價與批量而定 | 可能波動較大 |
企業策略 | 便於規劃採購/拋售節奏 | 客製品質與長約安排 | 測試市場承接力與最佳價格 |
交易對象、帳戶與流程
交易對象與用途
- 買方: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含繳交碳費、環評增量抵換等用途之事業單位(不開放個人)。
- 賣方:依法執行並取得核發之減量額度的事業或專案(如自願減量專案),額度須具備完整編碼與可追溯性。
帳戶與資訊平台
- 參與前置:事業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並獲同意,開立「額度帳戶」與「買賣帳戶」後方可交易或參與拍賣。
- 資訊揭露:依規定格式將專案、減量方法、所有權、監測與驗證期間、使用/註銷等必要資訊,上傳至指定資訊平台(環保署碳權交易平台/環境部指定)。
基本流程(概述)
- 盤查與專案準備 → 2) 申請與核發額度 → 3) 開立額度/買賣帳戶 → 4) 選擇交易機制(定價/協議/拍賣) → 5) 成交與一次移轉 → 6) 依用途註銷或持有備抵 → 7) 依規定揭露與查核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與碳交所現況
- 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碳交所於2023年8月7日正式掛牌,營運涵蓋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以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三大板塊,成為國內公開且具公信力的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 國際銜接:2023年12月22日碳交所啟動國際碳權交易,首批上架來自國際高品質標準(如黃金標準)之產品,並攜手具公信力的國際認證機構,輔助企業因應供應鏈減碳與碳中和需求。
- 官方資訊:制度、流程與公告以碳權交易所官網與環境部指定資訊平台為準;實務操作與申請細節,建議逕至碳權交易所官網及環保署碳權交易平台查詢最新指引。
- 市場角色:碳交所被視為國內最核心的碳市場基礎設施,市場上亦常將其視為「台灣最大碳權公司」的代表性機構與品牌符號。
與全球碳權交易所接軌
- 全球碳權交易所與市場模式多元,包含合規市場(如歐盟碳市場)與自願碳市場(如多家國際平台)。碳交所引入國外碳權產品並強化查驗與揭露,讓國內企業可在同一平台規劃國內額度與國際信用之配置。
- 透過對接全球碳權交易所與認證標準,台灣可同步提升額度品質、定價參考與企業治理水位,並強化國際採購與移轉流程的合規性。
台灣碳權價格:影響因素與趨勢觀察
- 價格機制:透過定價、協議與拍賣三機制形成「台灣碳權價格」,預期反映額度品質、供需緊俏程度與政策節點。
- 供需面:
- 供給:自願減量專案供給量、專案方法學與驗證品質、額度剩餘年限與移轉次數限制(交易後限移轉一次)。
- 需求:碳費繳交策略、環評增量抵換與供應鏈壓力、企業淨零目標時程。
- 品質溢價:不同專案類型(再生能源、能效、自然碳匯等)、MRV(量測/報告/查驗)嚴謹度與共益性(如生物多樣性、社會影響)都會影響溢價。
- 政策連動:碳費制度、註銷規範、跨期結轉與查核頻率等,將影響價格區間與波動度。
- 國際參考:國外自願市場價格走勢與品質分級,將成為企業布局台灣碳權價格的重要參考帶。
資本市場與產業鏈:風險、機會與「概念股」
- 產業鏈機會:專案開發、驗證查核(MRV)、交易撮合、資訊系統、碳資產管理與顧問、教育訓練,皆形成完整生態系。
- 碳權交易平台概念股:市場將交易平台、資料服務、驗證機構、監測科技、能源與碳資產管理等相關企業,歸納為「碳權交易平台概念股」題材;評估時仍需回歸營運基本面與法規合規風險控管。
- 業界龍頭:台灣碳權交易所得市場地位與規模,使其經常被視為「台灣最大碳權公司」象徵性代表,但市場仍在形成期,建議持續關注法規與交易量能變化。
企業實務建議
企業準備清單
- 建立溫室氣體盤查與驗證制度(符合國際與國內準則)。
- 盤點可行的自願減量專案(能效、再生能源、自然碳匯等),評估成本與潛在額度。
- 及早開立額度帳戶與買賣帳戶,熟悉台灣碳權交易平台之交易規則。
- 制定「買高品質額度、售冗餘額度」的雙軌策略,搭配年度碳費與環評抵換需求。
- 監測台灣碳權價格與拍賣結果,設定採購區間與風險停損/停利機制。
- 強化供應鏈管理與資料揭露,降低重複計算與漂綠風險,確保註銷可驗證。
結論
本辦法以公開透明的制度與三大交易機制,正式啟動國內減量額度的市場化運作,並由碳交所承擔核心平台角色,串聯環保署碳權交易平台與國際認證體系。隨著「碳費+自願減量交易」並進,台灣碳權價格將愈趨成熟與具參考性。企業若能及早完成帳戶開立、專案布局與資產策略,善用台灣碳權交易平台與全球碳權交易所的資源,將更有利於因應碳定價時代、達成淨零路徑。需掌握最新規範與交易資訊者,建議持續關注碳權交易所官網的公告與操作指引。
常見問題
問1 本辦法的核心目的與適用範圍為何?
答 規範減量額度的全生命週期運作,從持有、交易/拍賣、移轉、使用註銷等各階段,確保透明與可追溯。
問2 碳交所在國內碳權交易中的角色是什麼?
答 環境部唯一委託碳交所辦理國內減量額度的交易、拍賣及手續費,建立公開透明的平台。
問3 本辦法的三大交易方式分別是什麼?
答 定價交易、協議交易、拍賣,分別對應掛牌定價、買賣雙方協商、公開競價的價格形成機制;最快9月底可見首筆國內交易。
問4 誰可以參與買賣?
答 只限符合條件的企業單位,買方為依法需繳碳費、環評增量抵換等用途之事業單位;賣方為依法執行且取得核發之減量額度之事業或專案。
問5 額度單位與追溯性為何?
答 以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每單位有可辨識的編碼、專案類型與監測期間等資訊,確保全程可追溯。
問6 帳戶與資訊揭露的流程是什麼?
答 參與前需先申請開立「額度帳戶」與「買賣帳戶」,並依規定將必要資訊上傳至環境部指定的資訊平台以利審查與揭露。
問7 移轉限制為何?
答 國內碳權交易完成後原則上限移轉一次,超過需依規定辦理,以降低重複交易風險。
問8 碳定價框架中的政策銜接與自願減量有何新動向?
答 環境部發布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未來以碳費+自願減量交易穩健推動台灣碳定價。
問9 與全球碳權交易所接軌的意義為何?
答 引入國外碳權產品、提升品質與定價參考,結合國際認證機制,強化國內企業的國際配置與合規性。
問10 企業實務有何重點建議?
答 早盤點與驗證制度、評估自願專案、及早開立帳戶、採用買高品質額度與售冗餘額度的雙軌策略、監控價格與風險停損機制,並強化資料揭露與註銷驗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