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什麼?企業為何要現在就懂
碳交易是什麼?簡單說,就是為碳排放貼上價格標籤,讓「排碳變貴、減碳有利」,以市場機制去達到減量目標。它的核心原理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定義企業的碳排成本,源自寇斯定理:只要將資源的產權(碳排放權)界定清楚、交易成本足夠低,市場機制即可引導最有效率的減量。
- 交易單位: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
- 可參與對象
- 賣方:執行自願減量或抵換專案並經查證者(取得國內減量額度),或在總量管制下因超額減量而產生剩餘額度者
- 買方:需繳碳費、面臨供應鏈減碳或「增量抵換」需求的事業體
- 目的:用「價格訊號」驅動節能減碳投資,讓能低成本減量的企業多做、再把多出的碳權賣給高成本的企業,整體社會以最低成本達到目標
無論是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碳費或碳稅,都是為碳排放定價的政策工具;差別在於價格如何產生與是否搭配「可交易的碳權」。
碳交易制度全貌:兩大交易型態與碳定價
碳交易平台上常見兩種制度:
- 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政府設定總量上限,配額可交易
- 基線與信用(Baseline-and-Credit):相對基準線的「額外減量」產生可交易的減量額度(碳權)
同時,政府也常搭配碳費/碳稅,形成完整的碳定價組合。
比較表|碳交易與碳費機制差異
機制 | 核心機制 | 碳權來源/是否可交易 | 典型適用對象 | 優點 | 挑戰 | 台灣應用重點 |
---|---|---|---|---|---|---|
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 ETS) | 設定排放總量上限,配發或拍賣配額,配額可交易 | 有;配額(強制性碳權) | 高排放產業與受管制設施 | 保證總量達標、以市場找出邊際減量成本 | 設計需嚴謹(配額分配、洩漏風險、MRV成本) | 我國正循序建立;未來與碳費、抵換機制配套 |
基線與信用(Baseline-and-Credit) | 以基準線為比較,額外減量核證為信用額度 | 有;專案產生之減量額度(自願或抵換) | 有志投入減碳專案的企業、地方政府 | 鼓勵創新減碳與投資、擴大社會減量 | 額外性與品質管理(MRV、永久性、重複計入) | 已開放國內減量額度交易、拍賣與移轉 |
碳費/碳稅(Carbon Fee/Tax) | 以稅費方式對排放量徵收,價格由政府設定 | 無(本身不產生可交易碳權) | 年排放達門檻之事業 | 價格穩定、制度簡單 | 減量量化不如ETS直接 | 113/8/29公告碳費收費辦法,正式進入碳定價時代 |
台灣的碳交易法規與最新進展
- 法源:氣候變遷因應法(2023/2)為總綱,確立2050淨零與碳定價方向
- 平台:臺灣碳權交易所(TCX)於2023/8/7揭牌,提供國內外碳權交易、碳諮詢與教育訓練
- 國際碳權:2023/12/22首批國際碳權掛牌,開啟國際碳權交易管道
- 碳費三子法:環境部於113/8/29公告「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與「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
- 起徵點:年排碳量達2.5萬噸CO2e為碳費徵收對象
- 碳費計算示意:碳費應繳費額 = max(年度排放量 − 25,000 tCO2e, 0) × 收費費率
- 國內減量額度交易:環境部依法唯一委託臺灣碳權交易所辦理國內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之交易、拍賣與移轉,並收取手續費
國內碳交易管理辦法6大亮點(重點整理)
- 適用範圍明確
a.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b. 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 僅適用於「國內減量額度」,來源包括:
- 交易機制多元
- 開放交易、拍賣與移轉;拍賣時須揭示每單位拍賣底價、數量與監測期間等資訊
- 統一交易單位
- 以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量與結算單位,與國際接軌
- 申請門檻與資訊揭露
- 每次申請上拍之減量額度須達1,000 tCO2e
- 應揭示額度編碼、監測期間、專案減量措施及執行情形,強化可追溯性
- 平台唯一、法定委託
-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6條,環境部唯一委託臺灣碳權交易所辦理,確保公信力與透明度
- 與碳費與抵換制度的串接
- 交易所得之國內額度可對應產業「增量抵換」等需求,形成以市場為本的合規與自願減量橋接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怎麼用?台灣最大碳權公司概覽
-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的核心為「臺灣碳權交易所(TCX)」,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承接國內額度「交易、拍賣、移轉」的唯一委辦任務,並引進高品質國際碳權,提供諮詢與教育訓練。
- 就官方委託範圍、交易品項與市場影響力而言,TCX可視為目前台灣最大碳權公司/平台。
- 企業可在平台進行:
- 國內減量額度標的查詢與競價
- 國際碳權採購(因應供應鏈或自願性碳中和)
- 參與拍賣或雙邊交易、完成額度移轉與註銷(Retirement)
如何取得碳權:企業三條路徑與步驟
路徑一:執行專案、產出國內減量額度
- 作法:導入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燃料切換、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植樹造林等
- 步驟:專案設計 → 監測計畫 → 第三方查證 → 登錄取得額度(具編碼與監測期間)
- 特點:可在台灣碳權交易平台(TCX)上架交易或自行移轉
路徑二:總量管制下的合規減量(強制性碳權)
- 作法:在未來ETS配額制度下,若實際排放低於配額,差額可作為強制性碳權交易
- 特點:直接降低合規成本,鼓勵超額減量
路徑三:於碳交易平台採購
- 作法:依照需求(如增量抵換、供應鏈要求、品牌承諾)在TCX購買國內或國際碳權
- 建議:優先選擇具高品質標準、完善MRV、明確額外性與永久性的標的
碳權計算公式與排放盤查重點
排放量估算(碳權計算公式基礎)
- 公式:碳排放量(tCO2e)= 活動數據 × 排放係數
- 例:用電量 × 電力排放係數;燃料用量 × 相對應燃料排放係數
- 小提醒:請依環境部或經濟部最新係數庫與指引進行盤查與查驗(MRV)
碳費試算(示意)
- 碳費應繳費額 = max(年度排放量 − 25,000 tCO2e, 0) × 收費費率
- 起徵點:年排放達2.5萬噸CO2e之事業;實務以盤查登錄與查驗後數據為準
減量額度(碳權)折算
- 1 tCO2e 經查證之實際減量=1單位可交易的減量額度
- 對應資訊:專案名稱、額度編碼、監測期間、查證報告、移轉/註銷紀錄
碳交易價格與台灣碳權價格:如何判讀與哪裡查
- 影響因素
- 標的品質:方法學、額外性、永久性、風險緩衝池、共益(生物多樣性/社會)等
- 類型與地區:國內減量額度 vs 國際碳權;林業/再生能源/CCUS等
- 供需結構:合規需求、增量抵換、供應鏈壓力、季節性與政策時程
- 監測期間與到期時間:越新的監測期、多年期承諾通常溢價
- 查詢管道
- 台灣碳權交易所(TCX)公告之交易結果、拍賣底價與成交資訊
- 平台之標的說明書(體現品質因素)、移轉與註銷揭露
- 實務建議
- 為年度預算設定區間價格與風險緩衝;導入內部碳定價對齊採購策略
- 以「先減量、後抵換」為原則,抵換用於難減排範疇
企業參與流程與風險控管清單
- 盤查與界定:完成組織邊界、範疇1/2/3盤查,導入MRV機制
- 法規對齊:鎖定碳交易法規、碳費門檻與申報時程,建立合規地圖
- 方案設計:評估減碳邊際成本,先做回收期短的措施,逐步佈局中長期專案(如再生能源、CCUS)
- 品質把關:採購或上架前審視方法學、查證報告、額外性、重複計入、永久性與社會環境共益
- 合約與結算:約定交割條件(交付方式、移轉時點、註銷帳戶)、瑕疵救濟與價格調整條款
- 資訊揭露:內外部報告一致性,避免重複主張;對應供應鏈與審計需求
- 長期策略:建立內部碳價、價格對沖與存量管理;年度滾動檢討
結論
台灣碳交易制度正快速成形:有法規(碳交易法規與氣候變遷因應法)、有平台(台灣碳權交易平台—TCX)、有工具(國內減量額度與國際碳權)、也正式進入碳定價時代(碳費)。企業若能掌握「如何取得碳權」、熟悉「碳權計算公式」與「交易規則」,再搭配內部減碳路線圖與採購策略,就能有效管理碳交易價格與台灣碳權價格的波動,在合規與市場間取得成本與風險的最佳平衡。
常見問題
碳交易是什麼?核心原理與價格機制為何?
A:碳交易是以市場機制把碳排放定價,讓「排碳變貴、減碳有利」,以交易碳權達成減量目標。交易單位為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參與者包括自願減量或抵換專案的賣方,以及需要繳碳費、面臨供應鏈減碳需求的買方。其核心在於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用價格訊號引導投資與減量,讓低成本減量者先減,並出售多出的碳權給高成本者,整體以最低成本達成目標。
碳交易有哪些制度型態?碳定價與碳費/碳稅有何差異?
A:碳交易主要有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與基線與信用(Baseline-and-Credit),前者設定排放上限並可交易配額,後者以基準線外增量產生可交易減量。碳費/碳稅則以稅費方式徵收排放量,價格由政府設定,通常不可交易。三者皆屬碳定價工具,但價格形成方式不同。
台灣在碳交易法規與最新進展有哪些重點?
A:重點包括以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2050淨零與碳定價方向;臺灣碳權交易所(TCX)於2023年揭牌並開放國內外碳權交易;碳費三子法於113/8/29公告,起徵點為年排放量達2.5萬噸CO2e,計算公式為碳費應繳費額=max(年度排放量−25,000, 0)×費率;國內減量額度交易由環境部委託TCX辦理。
台灣最大的碳權交易平台是什麼?它的功能與角色?
A:臺灣碳權交易所(TCX)是官方唯一委託的交易平臺,負責國內減量額度的交易、拍賣與移轉,並引進國際碳權與提供諮詢與教育訓練,企業可在上面查詢、競價、採購碳權並完成移轉與註銷。
企業取得碳權有哪三條路徑?各自要點?
A:第一是執行專案取得國內減量額度;第二是在總量管制下因排放低於配額而產生強制性碳權;第三是在TCX採購國內或國際碳權,並可上架交易、移轉與註銷,建議依需求選擇並確保品質。
碳權的計算公式與排放盤查重點有哪些?
A:碳排放量=活動數據×排放係數,盤查時以最新的環部/經部係數庫為依據;碳費的示意為碳費應繳費額=max(年度排放量−25,000, 0)×費率;減量額度以1 tCO2e為單位,需具備專案名稱、額度編碼、監測期間、查證報告與移轉註銷紀錄。
碳交易價格如何判讀?該如何查詢相關資訊?
A:價格受標的品質、類型與地區、供需結構、監測期間等因素影響;可透過TCX公告、交易結果、拍賣底價與標的說明書查詢,實務上建議以內部預算區間與風險緩衝為基礎,採購策略採“先減量、後抵換”的原則。
國內碳交易管理辦法的六大亮點是什麼?
A:適用範圍限於國內減量額度、交易機制多元、統一交易單位、申請門檻與資訊揭露、平臺為法定唯一委託,以及與碳費與抵換制度的串接。
企業參與流程與風險控管要點有哪些?
A:包含盤查與界定、法規對齊、方案設計、品質把關、合約與結算、資訊揭露與長期策略等;風險控管需落實MRV、避免重複計入、確保額度可追溯,並建立內部碳價與對沖策略。
結論:企業如何在實務中落地碳交易策略?
A:企業要掌握取得碳權的方法、熟悉碳權計算與交易規則,搭配內部減碳路線圖與採購策略,並建立年度預算與風險控管機制,才能在合規與市場間取得成本與風險的最佳平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