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築定義與市場趨勢
低碳建築定義:以建築全生命週期為邏輯,同步管理「使用碳排」與「蘊含碳排」。前者聚焦建築使用階段(空調、照明、設備)的能源與碳排,後者則涵蓋建材生產運輸、營建施工、更新修繕、拆除廢棄等階段的碳排。相較於僅強調營運端表現的傳統做法,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把「材料與施工」也納入核心評估,讓真正的減碳效益被量化、被辨識、並能轉化為市場價值。
標章、評等與低碳建築法規總覽
低碳建築標章等級(LCBA)
- 等級:低碳第一級、低碳第二級、低碳第三級、低碳第四級等四級。
- 超低碳建築:若碳排減碳率達20%以上,得以「低碳第一+級」標示。
- 核心精神:以「碳標籤」與「碳足跡認證」的量化結果為依據,讓市場能快速辨識低碳產品與建築。
建築蘊含碳排標示(ABRI)
- 法源依據: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並配合「建築蘊含碳排標示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
- 生效時間:自中華民國113年7月1日生效。
- 評定方式:依每棟建築完成蘊含碳排評估之「碳排減碳率」評定等級,由高至低分為第1級至第6級。
- 目的:提升建築部門興建與修繕拆除階段的減碳成效,完善淨零建築版圖。
低碳建築法規與標準鏈結
- 評估準則:依EN 15978(2011)或ISO 21931-1(2022)建議的計算邊界,落實蘊含碳排四大階段盤查(製造、運輸、施工、更新/拆除)。
- 政策脈絡: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動「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並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於環評都審、建照、使照等程序可採認或加強減碳查核。
- 市場配套:以「碳足跡認證」與「碳標籤」為底層證據,連結低碳建築標章等級與材料選用之合理性。
低碳建築評估手冊與方法
低碳建築評估手冊pdf
- 版本與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發布2023年版「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與相關草案,可於該所官網手冊區下載(常見檔名如:低碳建築評估手冊(LCBA版)0614_compressed.pdf、低碳建築評估手冊草案(ABRI版)等)。
- LEBR核心:LEBR依據EN 15978/ISO 21931-1設定邊界,計算建材製造運輸、施工、更新修繕、拆除廢棄四階段的蘊含碳排。手冊亦提供評定文件申請表、評定申請書、切結書與授權等制式格式,便於案件落地。
評估重點
- 量化資料:建材EPD/碳排係數、工程數量(BIM)、運輸距離、施工能耗、工法差異、拆除端資源回收率。
- 雙軸整合:以「使用碳排」之能效與再生能源策略,配合「蘊含碳排」之低碳工法與循環建材,才能達到最佳化的總減碳率。
申請實務:從專案啟動到標示取得
LCBA低碳建築(生命週期)認證
- 角色分工:申請單位應委託LCBA-AP(經LCBA公告之評估機構)依評估方法與格式編製「碳足跡認證標章申請書」。
- 送件方式:
- 於LCBA網站線上申請系統上傳完整申請書電子檔;或
- 提交1份紙本(全單面A4版面;A3圖說請摺疊)。
- 審查節點與文件:配合政府在環評都審、建照、使照三階段提供管理工具,通過查驗後可依序取得「低碳建築規劃證書」、「低碳建築候選證書」、以及使用階段之最終證書/標示(正式名稱以LCBA最新公告為準)。
- 等級授予:依碳排減碳率核定「低碳第一級~第四級」,達20%以上者標示「低碳第一+級」。
ABRI建築蘊含碳排標示(低蘊含碳)
- 依據: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
- 程序:向指定評定專業機構提出評估申請,完成蘊含碳盤查與減碳率計算後,由機關核定等級(第1級~第6級)。
- 結果應用:可於建照、使照、招商與售銷階段公開揭露,強化對市場的低碳承諾。
社區與城市規模的低碳標章認證
低碳社區標章(以新北市為例)
- 指標體系:6大面向、18項指標、總計150分,面向包含綠建築、綠色能源、循環資源、綠色交通、永續生活環境、創新作為。
- 申請與審查:由新北市低碳社區標章認證委員會(LCR)審議。
- 受理期程:例如「114年度新北市低碳社區標章認證」自即日起受理至114年3月14日止(以當期公告為準)。
- 目的:鼓勵社區實施節能低碳改造,與建築端的低碳標示協同,擴大鄰里與城市尺度的減碳績效。
比較與定位
綠建築、低碳建築、蘊含碳排標示
面向 | 綠建築標章 | LCBA低碳建築(LEBR/生命週期) | ABRI建築蘊含碳排標示(低蘊含碳) |
---|---|---|---|
範疇 | 多面向永續(節能、水資源、廢棄物、生態等) | 全生命週期碳足跡(使用碳排+蘊含碳排) | 蘊含碳排(材料與施工等非使用階段) |
評等/級距 | 依各縣市或中央制度 | 低碳第一級~第四級;≥20%為第一+級 | 第1級~第6級 |
方法基礎 | 綜合性評分 | EN 15978 / ISO 21931-1;LEBR邊界 | EN 15978 / ISO 21931-1;蘊含碳四階段 |
主管/推動 | 主管機關與審議單位 | 低碳建築聯盟(LCBA)與LCBA-AP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ABRI)與指定專業機構 |
申請文件 | 標章申請書、佐證資料 | 碳足跡認證標章申請書(線上或紙本)、三階段查驗 | 依作業要點提送蘊含碳評估與佐證 |
常見用途 | 綜效型永續標章 | 建築投資、招商、ESG與金融溝通 | 公開揭露材料端減碳強度、建照使照佐證 |
獎勵/加值 | 依地方辦法 | 低碳建築獎勵(如審查加速、認證加分等,依各地規定) | 與城市減碳目標連動、提升市場信任 |
低碳建築獎勵與市場效益
- 政策面:各縣市可於環評都審、建照、使照階段把低碳建築法規要求與查驗工具整合,提供審查加速、評分加分或其他低碳建築獎勵(以各自治條例與公告為準)。
- 市場面:
- 溝通標的清楚:以「碳標籤」「碳足跡認證」為底層證據,疊加「低碳建築標章等級」與「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等級,強化對投資人與消費者的信任。
- ESG與融資:有利永續金融與保險評估,加速資本導向低碳案場。
- 銷售與招商:縮短決策時間,提升標的差異化。
實務準備與送審建議
文件與數據檢核清單
- 設計與數量:BIM工程數量、主要構造體系選型(鋼、RC、木構)、替代低碳工法方案。
- 材料與係數:EPD/LCI資料、材料碳排係數庫、再生料或循環建材證明。
- 物流與施工:運輸距離與模式、施工能耗、工序優化與低碳工法紀錄。
- 更新修繕:設計耐久年限、可替換組件比例、模組化與可拆解性。
- 拆除與循環:拆除策略、回收率、再利用/再循環材質去向。
- 使用階段:能耗模擬、再生能源配置、需求面管理(與使用碳排關聯)。
- 申請表單:碳足跡認證標章申請書(LCBA)、評定報告、申請人切結書、授權文件等(依最新公告版本)。
- 送審方式:LCBA線上申請系統上傳;或提交1份紙本(全單面A4;A3圖說請摺疊)。
城市循環與創新:從材料到社區
- 循環建材認定:LCR制度以對再利用、再循環、再生等循環建材/構件進行減碳額度認定,作為LEBR減碳評估依據,鼓勵建材與營建業者持續開發。
- 社區擴散:社區級的低碳標章(如新北市6面向、18指標、150分)可與建築端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銜接,形成從材料—建築—社區—城市的減碳鏈。
結論
以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為核心,結合LCBA生命週期評估與各地低碳建築法規,市場已具備由「材料證據(碳標籤/碳足跡認證)」到「建築標示(低碳建築標章等級、低碳第一+級)」再到「社區/城市指標」的完整體系。建設單位與設計團隊可善用低碳建築評估手冊pdf的實務工具,提早在設計與採購階段做出「可被驗證」的減碳決策,並透過低碳建築獎勵與公開揭露,將減碳績效轉化為競爭力與品牌力。
常見問題
- 什麼是低碳建築的定義?
A:以建築全生命週期為邏輯,同步管理「使用碳排」與「蘊含碳排」,涵蓋使用階段的能耗與材料生產、運輸、施工、更新修繕、拆除等階段的碳排。 - LCBA 的四級與「低碳第一+級」怎麼取得?
A:等級分為低碳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若碳排減碳率達20%以上,得以「低碳第一+級」標示,核心以碳標籤與碳足跡認證的量化結果為依據。 - ABRI 是什麼?何時生效?
A:BRI 為建築蘊含碳排標示,透過指定評定機構申請盤查並核定等級(第1級~第6級),自中華民國113年7月1日生效。 - 蘊含碳排評估包含哪些階段?
A:依製造、運輸、施工、更新/拆除四大階段盤查蘊含碳排。 - EN 15978 與 ISO 21931-1 在這個框架中的角色是什麼?
A:提供計算邊界與盤查四大階段的方法,作為蘊含碳排評估的國際基準。 - LCBA 的申請流程是什麼?
A:申請單位委託 LCBA-AP 編製碳足跡認證標章申請書,線上上傳或紙本提交,經審查後取得各階段證書與「低碳建築規劃證書」等,等級依碳排減碳率核定。 - ABRI 的申請流程是什麼?
A:向指定評定專業機構提出評估申請,完成蘊含碳盤查與減碳率計算,由主管機關核定等級,結果可於建照、使照、招商與售銷階段公開揭露。 - 低碳社區標章的重點是什麼?
A:以新北市為例,6大面向、18項指標、總計150分,涵蓋綠建築、綠色能源、循環資源、綠色交通、永續生活環境、創新作為;由市府相關單位審議認證。 - 低碳建築的獎勵與市場效益為何?
A:政策面可在環評都審、建照、使照階段提供審查加速與加分等獎勵;市場面透過碳標籤、碳足跡認證、標章與ABRI等證據,增加ESG與融資、銷售與信任度。 - 實務準備與送審的重點清單有哪些?
A:包含BIM工程量、材料與碳排係數、運輸距離、施工能耗、低碳工法、更新修繕與拆除循環、使用階段需求與再生能源配置,以及申請表單、切結書與授權等送審資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