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與適用範圍
樓梯法規關乎人員通行與避難安全,常見查核重點包括樓梯高度法規(級高R)、樓梯尺寸法規(含級深T、淨寬)、扶手與欄杆、直通樓梯與避難動線、戶外排水與防滑、旋轉樓梯法規,以及工廠樓梯法規(固定梯、作業安全)。不同用途建築與不同法規章節,對尺寸與配置會有差異,設計與審查時務必對照最新公告與地方自治條例。
常見數值範圍與一致性原則
- 踏步一致:同一跑梯上所有梯級的級高(R)與級深(T)應統一。
- 2R+T公式:55公分 ≤ 2R + T ≤ 65公分(控制步頻舒適與安全)。
- 兩組常見規格(依法規章節適用不同):
- R ≤ 18公分、T ≥ 24公分
- R ≤ 16公分、T ≥ 26公分
- 最小淨寬:一般樓梯與平台最小淨寬多以75公分為基本門檻;特定情境(例如學校、商業聚集人潮空間)寬度多提高,實務常見達120公分以上。
- 扶手占寬:樓梯及平台寬度兩側各10公分範圍內可設置扶手或低於50公分的昇降軌道,但不得侵害樓梯最小淨寬。
- 防滑與鼻端:階面應防滑;梯級鼻端之突沿與彎曲半徑應避免過大以降低絆倒風險。
樓梯尺寸法規與計算(樓梯高度法規 × 樓梯尺寸法規)
級高R與級深T
- 標準組合:
- 組合A:R ≤ 18公分;T ≥ 24公分
- 組合B:R ≤ 16公分;T ≥ 26公分
- 計算檢核:
- 以R=16.5公分、T=26公分為例:2R+T = 33 + 26 = 59(合格)
- 以R=18公分、T=24公分為例:2R+T = 36 + 24 = 60(合格)
- 注意:請依建案適用章節(如一般樓梯、無障礙樓梯、安全梯等)選用對應數值;不同章節對R/T門檻可能不同,但2R+T原則一致。
樓梯及平台淨寬
- 一般規定:最小淨寬≥75公分。
- 直通樓梯(避難用):
- 戶外直通樓梯依特定條款得減為≥90公分。
- 其他戶外直通樓梯:淨寬≥75公分。
- 實務常見:住宅≥75公分;商用或學校≥120公分(人潮更大應加寬)。
表格|不同用途樓梯尺寸與重點比較
| 類型 | 主要用途 | 最小淨寬(常見/條文) | 級高R與級深T | 2R+T | 扶手欄杆 | 特別限制 |
|---|---|---|---|---|---|---|
| 一般室內樓梯 | 日常通行 | ≥75公分 | R≤18公分、T≥24公分 或 R≤16公分、T≥26公分 | 55–65公分 | 兩側各10公分內可設扶手;不得壓縮最小淨寬 | 階面需防滑;鼻端不宜過突 |
| 無障礙樓梯 | 無障礙通行 | 依建築物規模;至少一處設置 | R/T需一致,配合低抬高、足夠踏面 | 55–65公分 | 連續、易握;高度自梯級鼻端起計 | 不得設置旋轉式樓梯;不得使用露空式無立板梯級 |
| 戶外直通樓梯 | 避難疏散 | 依條文可減至≥90公分;一般≥75公分 | 同上 | 55–65公分 | 耐候防滑、手扶穩固 | 排水開口單向不得>1.3公分;避免設在動線上 |
| 商用/學校 | 高人流通行 | 實務常見≥120公分 | 建議採較低R、較大T | 55–65公分 | 兩側扶手;人潮密集時增寬 | 不宜採陡坡;平台需足夠回旋 |
| 安全梯/特別安全梯 | 防火避難 | 規模與用途決定;常見≥90公分以上 | 嚴格遵守一致性 | 55–65公分 | 兩側扶手 | 出入口向外開、寬≥1.2公尺、高≥1.8公尺(避難層口) |
| 工廠固定梯(作業用) | 工安通行/維修 | 視用途與規範 | 等間距踏條 | — | 有效握持;必要處設平台護欄 | 構造堅固;踏條與牆淨距≥16.5公分;長梯須分段設平台;漏空格縫≤3公分或設防護網 |
註:實際適用以最新中央與地方法規、建築管理機關認定為準。
扶手與欄杆
設置範圍與淨寬
- 樓梯與平台兩側各10公分範圍內得設置扶手或低於50公分的昇降軌道,仍須保有最小淨寬(一般≥75公分)。
- 樓梯內兩側均應設置扶手;若一側為連續壁體且符合條文,可單側扶手,但避難用與高人潮空間建議雙側。
高度與連續性
- 扶手頂部常以自梯級鼻端起量測,應具連續性、易握持與端部回折,避免勾掛。
- 欄杆需有足夠強度與開口限值,避免孩童穿越或墜落風險。
直通樓梯與避難要求
設置原則
- 避難層以外各層應設至少一座直通樓梯(含坡道)通達避難層或地面,且位置應顯著易辨。
- 各樓層至樓梯口的步行距離應依用途與條文上限控制,避免過長。
避難層出入口
- 直通樓梯於避難層開向屋外之出入口:
- 寬度≥1.2公尺
- 高度≥1.8公尺
- 戶外直通樓梯:依特定條文得減寬至≥90公分,其餘戶外直通樓梯淨寬仍須≥75公分。
戶外樓梯與排水、防滑
排水與落水口
- 無頂蓋之戶外樓梯與入口應妥善排水,避免積水與濕滑。
- 落水口不得設於主要動線;如需設置,格柵或開口至少有一方向開口不得大於1.3公分。
材質與表面
- 樓梯平台與梯級表面應使用防滑材料;戶外應考量雨淋、藻滑、凍融與紫外線劣化。
旋轉樓梯法規(旋轉樓梯法規)
- 無障礙規範下,不得設置旋轉式樓梯,且不得採用梯級間無垂直板之露空式樓梯。
- 一般空間若採旋轉梯,仍須符合樓梯尺寸法規(R/T一致、2R+T公式、淨寬與扶手配置),並確保不影響法定直通樓梯的避難功能;實務上多不建議將旋轉梯作為主要避難或大量人流通行動線。
工廠樓梯法規與固定梯重點(工廠樓梯法規)
涉及職業安全衛生與作業環境,常見要求如下:
- 構造與踏條:
- 構造須堅固,踏條應等間距。
- 踏條與牆面淨距≥16.5公分,確保足夠足尖與手部空間。
- 平台分段:
- 連續高度過長之固定梯應分段設置平台;常見距離門檻如每隔約7–9公尺內設平台(依用途與條文條件),豎井內通道長度超過一定值(例如15公尺)亦須增設平台。
- 頂端與護防:
- 梯頂端應突出登頂板面約60公分以上,便於上下轉換與抓握。
- 若使用漏空格平台,其縫隙不宜超過約3公分;超過時需加設鐵絲網等防護,防止墜落與物件穿落。
- 扶手與護欄:固定梯兩側宜有有效握持點;平台邊緣需設護欄與踢腳板等防護。
- 動線分流:服務專用或維修用樓梯不供一般使用者,應清楚標示與管制。
設計與審查實務建議
快速檢核清單
- 釐清用途與適用法規章節:一般樓梯/無障礙樓梯/安全梯/戶外直通/工廠固定梯。
- 套用對應R/T門檻並檢核2R+T落於55–65公分。
- 設定足夠淨寬:住宅≥75公分;商用、校園與高人潮≥120公分更佳;戶外直通梯依條文得減至≥90公分。
- 扶手連續與高度合理,兩側各10公分範圍內配置不得侵害法定淨寬。
- 階面防滑、鼻端不致絆腳;平台設計便於回旋與會車。
- 戶外樓梯設計排水與格柵開口限值(單向≤1.3公分);避免落水口設在主動線。
- 工廠固定梯檢核踏條淨距、平台分段、突出高度與漏空格防護。
- 圖說標示:明確標注R/T、淨寬、2R+T計算、扶手尺寸與高度、出入口尺寸、材料與防滑做法。
結論
樓梯法規的核心在於人體工學與避難安全的平衡:維持踏步一致、遵守2R+T公式,並依用途選擇適當的級高與級深;同時把關淨寬、扶手與欄杆、平台回旋、防滑與排水等細節。旋轉樓梯在無障礙規範下不得採用;工廠固定梯須重視結構、分段平台與防墜措施。設計與審查階段請對照最新樓梯高度法規與樓梯尺寸法規,並針對不同情境(含旋轉樓梯法規、工廠樓梯法規)提早檢核,才能兼顧法遵與使用安全。
常見問題
- 什麼是2R+T公式的意義與適用範圍?
A:2R+T公式用於評估樓梯的步頻與安全性,數值應介於55公分到65公分之間,確保踏步的舒適與穩定。 - 樓梯的級高與級深有哪兩種常見組合?
A:組合A是R≤18公分、T≥24公分;組合B是R≤16公分、T≥26公分,兩者皆符合一般規範的安全與舒適需求。 - 樓梯的最小淨寬有何規定與常見例外?
A:- 一般為≥75公分
- 住宅通常≥75公分,商用或學校與高人流情境常見≥120公分
- 戶外直通梯依條文可降至≥90公分,其他戶外直通梯仍以≥75公分為原則。
- 扶手與欄杆的設置要點為何?
A:樓梯與平台兩側各在10公分範圍內可設扶手,且不得影響最低淨寬;扶手需連續、易握,欄杆要具強度與適當開口以防小孩穿越與墜落。 - 直通樓梯在避難動線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A:- 各層至少應設一座直通樓梯(含坡道)通達避難層或地面,位置須顯眼易辨
- 避難層出入口寬≥1.2公尺、高度≥1.8公尺
- 戶外直通梯可依條文降寬至≥90公分。
- 旋轉樓梯有什麼規定與實務觀察?
A:在無障礙規範下不得設置旋轉式樓梯,且不得使用露空式梯級;若使用旋轉梯,仍需符合一般樓梯尺寸法規並維持直通樓梯的避難功能,但實務上不建議作為主要動線。 - 工廠固定梯的重點規範有哪些?
A:- 構造須堅固、踏條等間距一致,踏條淨距≥16.5公分
- 長梯需分段設平台(通常每7–9公尺設一平台,豎井長度超過一定值亦需平台)
- 梯頂端突出登頂板約60公分,漏空格≤3公分並設防護措施,扶手與護欄等防護要到位。
- 設計與審查時的快速檢核要點有哪些?
A:先確定用途與適用法規章節、套用對應R/T檢核、2R+T落在55–65公分、確保淨寬符合場域需求、扶手連續且不侵害淨寬、防滑與排水設計到位,圖說需清楚標示R/T、淨寬、扶手、出入口等要素。 - 扶手與欄杆在高度與端部處理上有何要點?
A:扶手頂部自梯級鼻端起量,需連續、易握且端部回折,避免勾掛;欄杆須具足夠強度,開口寬度與設置需避免孩童跌落風險。 - 防滑與戶外排水方面有何設計要點?
A:- 階面需防滑,鼻端設計避免絆倒
- 戶外排水要妥善,落水口不得在主動線上,若需設置格柵或孔口,其方向開口不得大於1.3公分
- 材料要耐候、防藻、抗凍融與抗紫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