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研究所的推甄過程中,專題報告往往是評審的一個重要依據。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撰寫一份完整且具吸引力的專題報告摘要,成為了許多學生面臨的一大挑戰。不僅如此,專題報告的內容安排也讓不少同學感到困惑。本文將針對專題報告的撰寫,特別是如何撰寫摘要及備審資料中專題部分的安排,分享一些重點和建議。
一、專題報告的結構
首先,瞭解專題報告的基本結構是撰寫的第一步。通常一篇完整的專題報告會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 摘要:簡要介紹專題的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及其重要性。
- 前言:介紹研究背景及其相關的文獻回顧。
- 研究方法:詳細說明研究進行的方式,包括實驗設計、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結果與討論:呈現研究的結果及其意義,並與既有研究進行比較。
- 結論:總結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根據推甄的需求,學生在準備備審資料時,通常需要根據學校的要求來選擇合適的內容,包括是否要附上完整的專題報告或是僅提供摘要即可。這也是許多學生在準備材料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二、撰寫專題報告摘要
摘要通常是專題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簡明的概覽。在撰寫摘要時,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
明確的研究目的:開頭應清楚表達研究的動機及目的,例如探討某一領域的特定問題或是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
方法概述:簡要說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這可以是實驗、調查或文獻綜合等。
-
結果摘要:提供研究的主要結果,無論是量化資料或是質性分析,務必做到重點突出。
-
討論與結論:結尾部分簡要提及研究的意義,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絕對不要在摘要中引入新的資料或細節,因為摘要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清晰地向讀者傳遞研究的核心訊息。
三、推甄時的專題報告安排
在推甄的背景下,許多同學會想知道在提交的備審資料中應該放置什麼內容。在這方面,以下幾個問題是許多學生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 是否要附上完整的專題報告?
由於教授們通常時間有限,建議學生僅提供專題報告的摘要和主要研究成果。在多篇專題報告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詳細描述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即可。這樣不僅能讓教授迅速瞭解你的專題,還能節省其觀看的時間。
- 如何擷取摘要?
如果有全部的研究資料,建議將重點擷取出來,製作成簡報或PPT,這樣不僅可以視覺化資料,還能幫助教授理解你的研究方向。例如,將摘要內容拆分為幾個關鍵要素,再加上視覺化的資料圖表,以增強報告的可讀性。
- 多篇專題報告的提交問題:
如果有多篇專題報告,最好選擇兩到三篇最具代表性的報告,以免資料過多,讓評審感到困惑。將這些報告的摘要合併為一個簡單清晰的文件,省去繁瑣的內容,聚焦於研究的亮點及其貢獻即可。
四、如何克服撰寫過程中的挫折感?
在準備專題報告和摘要的過程中,許多同學可能會感到挫折。比如,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寫的內容不足以被認可,或是遇到修改意見時不知所措。以下是幾個建議,幫助你克服這些困難:
-
詢問指導老師或朋友:不要害怕向他人請教,特別是那些有經驗的人。透過他們的分享,你可以獲得新的觀點,進而改善自己的報告。
-
上網查資料:藉助網路資源,比如學術文章的平台,找到相關領域內的專題報告,參考其結構及表達方式。
-
持續修改與練習:撰寫一篇優秀的專題報告需要反覆修正,持續練習會使你更加熟悉寫作過程,漸漸提升自信。
總之,專題報告的撰寫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透過趙剛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傳遞研究的核心內容,並在推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將會對未來的學術生涯大有助益。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充分享受這個過程,並展示出最好的自己!
常見問題
-
專題報告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A:專題報告通常包含摘要、前言、研究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等部分。 -
撰寫專題報告摘要時應注意哪些要點?
A:應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結果摘要和討論結論等關鍵要素,避免引入新的資料或細節。 -
在推甄時,是否應該提供完整的專題報告?
A:建議僅提供摘要和主要研究成果,以節省教授看懂的時間。 -
如何擷取專題報告的摘要?
A:可以將重點擷取出來,製作成簡報或PPT,以增強報告的可讀性。 -
如果有多篇專題報告,應該如何提交?
A:最好選擇兩到三篇最具代表性的報告並製作合併摘要,避免資料過多,讓評審感到困惑。 -
撰寫專題報告時遇到挫折怎麼辦?
A:可詢問指導老師或朋友意見、上網查資料參考、持續修改與練習來克服困難。 -
專題報告的摘要可以加入新的資料嗎?
A:絕對不可以,在摘要中應該避免引入新的資料或細節。 -
常見的專題報告結構有哪些部分?
A:常見結構包括前言、研究方法、結果與討論等部分。 -
如何提高專題報告的可讀性?
A:可將報告內容視覺化,以圖表或簡報呈現,提高報告的可讀性。 -
為什麼在推甄時需要精簡專題報告資料?
A:避免評審感到困惑,精選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供評審查閱。
發佈留言